龙岩国资协会官方网站欢迎您!
设为主页 收藏 管理入口

亲历与见证

编辑:龙岩国资协会 2018-11-13 15:42
1995年,我从省城毕业,分配到省属原龙岩矿务局下属的一家煤矿,开始了与煤炭亲密接触的职业历程,亲历并见证了地方煤炭企业几十年来的改革与变化。 这家煤矿原本为一家如假 ..

亲历与见证
新罗区煤炭管理局 邱春晖

1995年,我从省城毕业,分配到省属原龙岩矿务局下属的一家煤矿,开始了与煤炭亲密接触的职业历程,亲历并见证了地方煤炭企业几十年来的改革与变化。

这家煤矿原本为一家如假包换的副处级单位,已有几十年的开采历史。矿井的生活设施十分齐全,学校、银行、邮局、影院、医院等一应俱全,与其说是一家企业,倒不如说是一个小型社区更加贴切。矿井位于三个乡镇结合部的独特地域、来自天南地北的职工与家属、随步可见的小商铺,使得这里成为颇有名气的“小香港”。矿井的生产设施也十分完备,提升、运输、通风等设备都比较先进,还配备了专业的技术队伍,矿井持续保持了良好的经济效益。

改革的浪潮一样席卷了这家血统纯正的国有企业,实行公司制改革是煤炭企业的基本途径。作为一家省属煤企,这里的改革还是相对温和的,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,没有大刀阔斧的人员裁撤。为了企业的改制平稳,上级公司还特别成立了下岗分流办公室,负责人被称为“下流主任”。此时,很多东西都在慢慢地改变着。名称在改变,原矿务局的名称已经变更为公司,并引进了颇为时髦的企业形象标识,配套制式服装、行为准则,甚至还有自己的企业之歌;职工的身份在改变,每个职工都要竞聘上岗并签订劳动就业合同;职工的收入在改变,原来的级差制工资变成了岗位工资,在主要的管理与技术岗位还实行了年薪制;矿井的生产组织模式在改变,原本以工队为主要组织的开采模式逐步改为承包计件模式;企业的功能在改变,原本作为企业一部分的学校医院等归属地方政府管理;职工的观念在改变,许多职工开始购置小车,城里买房,把孩子送到城里的学校就读,逐步融入了城市的生活……改变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,但也有极少数的职工,无法跟上改革的节奏步伐,生活得比较被动,甚至因此引发了家庭危机。

后来,我调到了地方煤炭行业监管部门。此时地方煤炭国企的改革也如火如荼。令我惊奇的是,地方煤企的改革比省企煤炭改革更加彻底,多数完成了从国企到民企的根本性兑变,原有的职工绝大多数都在人才市场重谋职业,已经完成了从国家工人到自由职业者的转身。伴随地方国企改革的,是整个煤炭行业的巨大变化。地方煤炭相较于国有煤企,差距是明显的,那时的小煤矿遍地开花,几个产煤乡镇的道路两旁,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煤台。但开采条件普遍十分简陋,没有多少通风与抽水设备,更别说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了,相当一部分还采用板车出煤。那时的小煤矿也很少像样的地面建筑,简易的工棚内,饭桌翻一面就是看图写字的办公桌。矿井的条件差,我们的监管条件也差,没有配备专业的检测仪器与照录设备,一部老吉普经常要挤五六个人,到了雨天外面下大雨车内就下小雨。

随着煤炭价格上涨,煤矿企业已经有能力安排出资金用于矿井的升级改造。经过两轮的资源整合以及薄弱环节改造,多数矿井已经初具规模,从井下设施到人员配备再到地面建筑,都有巨大的改观,许多矿井的办公楼,豪华大气,成为地方乡镇的标志性建筑。有意思的是,我原来所在的国有煤矿,又划归到我单位监管。阔别多年的这家煤矿,绿树成荫,干净整洁,洁白的磁砖从地面一直铺到井下候车室,值班室巨大的电子屏幕显示各个生产环节的动态,与北方的大矿井完全可以媲美。更让人可喜的是,矿井的职工已大多数买上了小车,实现了城里居住、矿井上班的愿望。

近年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,这些矿井也已经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,多数的矿井已经被淘汰关闭,如今留存的矿井已经屈指可数。有时到这些关闭的矿井巡查,看到曾经豪华大气的办公楼被疯长的芦苇乔木包围,真是百感交集!

版权声明:来源注明是龙岩国资协会的稿件,版权归龙岩国资协会所有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,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。


已有1677人阅读